历史

303 沙漠据点(2/2)



    压气蓄能,则是利用盐洞蓄能。这些盐洞是早期洗盐采集类留下来的遗产,因为洗盐的地质联系,它们的气密、水密性能够保障。使用方面平时直接打空气进去,用的时候放气带风机,或增压后带涡轮发电。

    还有一些其他规模更小的工业蓄电模式,性价比更差,难以商用。

    眼前的动能蓄能,由于大装置很难在大气内长期保持内部全面真空,设备内有气动阻力存在,能量衰减快,储能时间只能按小时算,性价比更低。

    但它有一个优势其他的比不了——不挑地形,很适合跟电磁轨道发射器这种短时间耗电量极大的东西配合。

    第一座电磁轨道发射器建成后,为了降低新建电力设施的负担,减少发射时对周边城市工作生活的影响,c国就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投入,各发射场旁边也陆陆续续建了一大堆。

    在are建设的这款,单机最大放电功率30兆瓦,上下三个一摞,占地不到两百平米,包含足够吊车和单机进出的维修通道,900兆瓦的动能加载装置也不到一公顷,在盐雾、高湿度、多沙尘等不友好环境,一个厂房就罩进去了。其实还有更大的单机,只是受限于运输条件和本地生产条件,弄不起。

    该款动能加载装置现在到处在卖,eth那边配合电磁炮台使用的也是这东西。

    第三项工程自然是防御。

    跟eth的思路完全不同,are对自家和周边的老爷军队作战能力完全不指望,所以全面采用远程、有线加密信号管理的炮塔链。

    所谓炮塔链,既每座电磁炮,都会覆盖在至少两座其它炮塔的射程中,实际上一些重点防御区,比如are核心城市的东南方向,这些炮塔三公里范围内就能部署七到十座,单电磁炮塔射程范围内,可能达到三十座炮塔。

    电磁炮塔射程更远,投掷的弹丸重量更大,耗电同样吓死人,区域齐射甚至有烧坏电网主干线的可能,所以一样要有自己的蓄电方案。

    are这块主要依据部署密度,在密度不同的地方用电池或动能蓄电方案或组合使用,确保在任意情况下,至少能齐射几轮。

    可能是因为钱多烧的慌,are还采购了电磁炮塔的额外配件,15mm口径半电磁机炮。

    这玩意c国自家都只是刚造出来,还没想好要不要装备部队,突然就被are的采购方看上了。

    半电磁炮这个概念在《星球战略》里有,此前土球并没有。

    原理是利用火药提供额外的初速,电磁加速管能以更低的能耗,让弹丸达到一个合适的速度。

    但火药激发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如果要保证火药的加速效果,还得在密闭空间里激发,会进一步导致局部过热。对于超导体这种对温度十分敏感的材料,干脆是两个完全没有兼容性的系统。

    直到今年,黑魔导系列的开发达到了一定水准,半电磁炮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黑魔导工作需要高温环境,而且是个只有百来度的温度区间,相关研究机构推演来讨论去,都觉得只有做机炮门槛低些,因为机炮的射击特征比较有利于自然维持温度。至于各部分温度不平衡的问题,可以用导热和散热结构进行平衡。

    15mm口径电磁机炮初始温度是黑魔导通电自加温的结果,导热与散热结构极为复杂,结果造出来的实物平均外径就有两百毫米,后端更粗,上方和侧面加起来还带四个风机。

    因为实物太臃肿,干脆给定位为车用,直接对接现有的电磁坦克和炮塔体系,也就是暂时不考虑省太多电。

    出来的效果的确不是单纯火药武器可比,它在每分钟两百发的射速下,弹丸出膛速度为2800米每秒,炮口动能是同质量常规弹丸的九倍甚至更多。

    出膛速度也用了心思,慢了没用,射程不够不如直接用加农型坦克炮;太快受空气减速与加热过于严重,15毫米口径不比大炮弹,炮弹更容易做尾流补气,小炮弹就难了,能做,但气动稳定性没有,所以干脆不要。

    2800的速度,是综合工艺难度、电力消耗等因素,最终平衡的结果。勉强能在五公里的距离,对一级小怪兽造成创伤,三公里内能达到较好的打击效果。

    一座电磁炮炮塔,电力不变可以实现两台15mm机炮连续射击,理论上能单挑一些品种比较合适的一级小怪兽,实际……还没实战过。

    研究机构的目标,是尽快把这东西用吊舱形式,改良到能装上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