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绿色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光绪中华 > 第二三一章酝酿

第二三一章酝酿(2/2)

的,还有以铁良为党魁的宗社党,这是一个以满洲人为主体的党派,他们的政治目的就是以党际竞选的方式,来实现他们效忠皇家的志愿,他们也对新儒党高层的这一行径表达了不满,坐在行轿上,我的脑海中不由出现这几个党派近期内向我呈报上来的竞选纲领和人选方面的文件。目前全国虽然党派林立,但真正有问鼎元相资格的,不过只是新儒党,工党两家而已,宗社党虽然名曰第三大党,但统共也就全国十几万党员,其实是成不了气候的。第三比第二固然差了不少,但第二与第一的新儒党相比,相差就算得上千里之遥了。

    其实目前的竞选态势,竞争主要是维持在新儒党和工党之间的竞争,以及新儒党内竞争的两方——崇奉扩张概念,代表工业发展以后产生的大批资产阶级阶层,和一些大地主阶层的海外派,以康有为,张謇为首,和另一派代表农业利益和中小地主阶层的本土派,主张首先全面发展国内,提高民生水平等以传统中原本土为发展主体。以王闿运,辜鸿铭两老,加上章太炎,严复两个年轻一代,形成了党内颇有实力的一个反对阶层。

    在我长期的乾纲独断的统治下,这些内部矛盾常常以政治派系攻讦的形式出现,而现在形成了一个形式上公平的党际竞争的态势,也算是为政治界的观念争锋提供了一个舞台。让我欣慰的是在王士珍和冯国璋这两位元帅的管制下,也许是战争还没有结束的缘故,军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积极参与政治的迹象,虽然从理念上来说,军方对新儒党内的本土派理当是不感冒才对,但是对于王闿运和辜鸿铭这两位当世大儒,军方基本上还从没有表现出有任何的不喜欢。

    按照我的计划,在一战结束之后,会适当的观察一下退伍军人组党的问题,以及军队效忠对象的问题,眼前的体制还尚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我在世的话还好,一旦我大行后,军方要是有个强力人员掌握了行政大权之后,帝国很容易走向一个危险的方向。眼下嘛,就且让这种制度首先运行着看看吧。

    几天后载沣正式从利雅得发回了电报,沙特国王正式做好了决定,中国与其签署了一个秘密协定,同意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给予他实际的支持,以帮助他实现统一阿拉伯的目的,作为回报,阿拉伯王国将同意中国租借其境内任意领土作为军事基地,并同意了载沣提出的日后有可能增加工业企业租借土地的请求。

    阿拉伯王国的军队将接受中国军官首先是小规模的军队近代化改造的训练指导,军队中将有三分之一的团级一下部队配备中国顾问,他们将以进攻阿卜杜勒部族的战争作为检验改造成果的试金石,如果顺利的话,他们还有两河流域以及现在还控制在土耳其人手中的大片土地要使用武力来夺回。

    载沣在电报中也隐约透露了他对于今后沙特势大难治的担忧,他认为沙特国王身体健康,显然不是五年十年内就会死去的样子,尽管现在看起来他的几个继承人都不是什么人才的样子,但是沙特国王本人却是一个罕见的枭雄,这种人是很难长期臣服于一个国家之下的,历史上他也跟过土耳其,跟过英国,如今到了我们,我们应当首先做好他可能反叛的准备,对他有所防范。

    而白崇禧也呈进了有关军事基地选址方面的建议,靠近红海海岸不远的泰马,泰布克,盖利拜三个紧邻的小城形成的一个三角形区域被他作为了首选,北方可以直接威胁约旦地区,而建设好空军机场后,随时就可以打击西奈半岛甚至埃及。沙特国王在人力和物力上做出支援的话,三个月左右就可以将基地建设出一个雏形来。再用上半年的时间去进驻,训练和防御体系的构建,到1914年6月前后,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就可以完成。作为补充,长远来看帝国应当拿下科威特港,作为陆上军事存在的海上补充,以维持一个海陆一体的控制体系,配合上本地的数个机场的建设,中东的军事体系建设就形成完备了。

    在兵力方面,总参谋部的建议是维持一支五到七万人的陆军部队,和四到八个中队的空军是远期比较合理的兵力配备,而如果能够拿下科威特的话,事实上从军事角度来说,这不成问题,英国海军事实上已经放弃了在亚洲的存在,科威特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实际上是一个无主港,德国海军如果愿意的话,他们早就可以进驻了。总参谋部建议帝国应当与德国形成一个港口共管共享的机制,维持一个四战列舰左右的西亚舰队的规模,就足以控制阿拉伯海了。

    这个当然是我同意的,空军已经决定派遣两个中队的空军前往中东,德国方面也派遣了两个中队,由欧洲战场上以将自己战机刷成红色而著称并因之得名,已经击落敌机二十余架的威名赫赫的红男爵阁下曼弗雷德上尉,他所在的第11中队和第16中队被派往中东,执行与英国人争夺制空权的新的战斗任务。

    帝国的空军部队将在中东的血与火的对抗中获得成长,而有鉴于白崇禧报告中提到的地方骑兵部队战术运用的优势状况,我决定也将帝国另一支新生的部队投入到战场实战中去获得他们亟需的战争经验的熏陶,而且,那片地方对于他们的成长也是极有裨益的。尽管那里的地形对于故障率和维修保养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军人不应当畏惧困难,而是要去克服它。

    在次日签署了一份有关委任新湘提督胡三水为阿拉伯驻屯军司令的命令后,我也批准了总参谋部另外几项计划,包括征调第三集团军31军,37军两个军由陆路穿插前往阿拉伯地区驻屯备战,空军部队经由海路前往中东,两个坦克师装船运往中东的海军护航计划,征调坦克厂方维护人员前往中东的命令,新增坦克四个师共计一百零八辆的订购计划,空军扩展计划等等一揽子附属计划。

    只是在这些部队形成战力之前,中东的局面仍然需要白崇禧在阿拉伯人的帮助下先维持着了,阿拉伯王国在外约旦的东南方向,仍然维持着一支近六万人的部队,锡尔汉谷地地区他们已经练兵很久了,如果不是为了配合大形势的话,但是仇恨就足以让他们向约旦的方向掩杀而去了。只是他们绝对讨不了好就是了,在英国人已经构建完毕防御体系的情况下,这支以冷兵器骑兵为主的部队实在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而北方德国人的部队抵达后,在他们的坚持下,桑德斯将军不得不同意发起了一次试探性进攻,结果果然与桑德斯将军的判断一致,英军火力之猛,防守之强悍,让这支从欧洲直接调来的作战部队为之付出了三百余人伤亡的代价。尽管恼怒的德国军官在随后就连续安排了长时间的炮击给英军造成了相近的损失,但是英军的大阵线并没有出现松动的迹象,双方只得以每天例行的互相炮击来为战争状态仍然存在写下注脚。

    英军还有一个大便宜就是空中优势,这使得英军弥补了他们炮兵方面的劣势,德国人的大炮伪装一旦做的不够完善的话,他们很快就会遭到空中和地面的炮火打击。在灰头土脸之余,德国佬只有期盼着自己的飞机尽快的到来。

    艾伦比将军从埃及新征发了一部分埃及部队,来巩固这片打入亚洲大陆的碶形占领区,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已经将命运与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实际上来说,这里与英国的传统占领区别无二致,艾伦比将军在感受着南北两方的敌人越来越强大的压力的同时,也在谋划着解脱这种压力的办法。

    欧洲的形势已经又向德国佬倾斜了,在观看完毕当天的战报后,艾伦比将军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到这一天也就是1913年11月4日为止,英军在前线的总伤亡人数突破了四十万人,四十万条鲜活的生命倒在了异乡的土地上,而现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的海外兵源地已经完全失去掌握,每多死一个人,不列颠岛上就要多一个悲伤的母亲或者倚门盼归的寡妇。

    唯一现在还占据着有利胜势姿态的,就只剩自己这一支远征军了,自己能够改变这糟糕的局面么?幸而冬季快到了,欧洲大陆也该消停了。